一、团队简介
团队由中青年学者组成,现有正高2人,副高6人,讲师4人。团队以“气象传感器”为特色,致力于传感器芯片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研发工作。研究方向包括MEMS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研究、传感器芯片开发与设计、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研究、电子封装与应用技术研究。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
二、团队领军和成员简介
团队领军:刘清惓,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MEMS传感器技术、传感器芯片开发与设计。获“六大人才高峰”、“333高层次人才”、“双创人才”等荣誉。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经费1000余万。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 | |
团队骨干:禹胜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持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和预研课题,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00余件,获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境外奖2项,参加标准制订12项。研究方向为微电子封装技术、传感器技术、气象探测仪器等。 | |
团队骨干:张加宏,副教授,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研究方向为微纳电子机械系统、能量收集与管理集成电路芯片、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筹,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70余件,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主持国自然和省自然各1项。 | |
团队骨干:刘恒,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机械传感器设计、嵌入式仪表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等。发表论文32篇,SCI收录6篇,主持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5项。 | |
团队骨干:包晓清,副研究员,长期专注于微纳加工、半导体工艺和电化学技术,以及它们在微纳光机电领域的应用研究。发表论文累计50余篇,累计被引1500余次,并获得欧盟和中国专利多项。2019年获评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 | |
团队骨干:张闯,副教授。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完成论文2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访学一年。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工作,现研究方向为信息探测与处理。 | |
团队骨干:杨杰,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象传感器芯片设计与研制工作,主持江苏省产学研项目2项、高校自然基金项目2项和多项企业横向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20篇,授权发明专利9件,专利成果转让17项。 | |
团队骨干:冒晓莉,博士、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探测及数据处理方面的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2篇,获国内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 |
团队骨干:华国环,讲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博士。主要从事传感器技术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主持多项企业横向项目。 | |
团队骨干:李敏,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微纳传感器、微能量收集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专利授权10余项,主持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8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 |
团队骨干:刘祖韬,博士,讲师。2020年创办晶通微电子(南京)有限公司,2021年1月以校聘教授、团队带头人、双创人才身份进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方向为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主要包括工业电源管理、接口保护、模拟信号处理等。 | |
团队骨干:邹循成,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包括模拟和模数混合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化以及自动化,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日本专利2项。作为主研参与完成一项目本国家级重点项目和一项国家科学级项目。 |
三、团队科技创新亮点
团队在《Science》发表研究长文“A global transition to flash droughts under climate change”,揭示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干旱由缓旱向骤旱转变的特征,并发现迅速爆发的骤旱或将成为未来干旱的“新常态”,《Science》杂志将该论文选为同期亮点成果,并撰写观点文章进行评论(图1);研制了适合复杂下垫面高分辨率模拟的陆面水文模型并应用于国家和地方业务部门(图2);揭示了太阳辐射的变化对光伏发电间歇性的敏感程度,并给出全球范围内影响太阳能可靠性的敏感脆弱区域和影响显著区分布(图3);提出了系统的水文干旱衍生全过程(形成、发展和恢复)解析理论和定量化表征技术(图4);相关成果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提供了有利的模式工具和理论支撑。
图1 IPCC极端事件特别报告(SREX)各分区中骤旱比例(A, C)及次季节干旱爆发速度(B, D)的历史(A, B; 1951-2014)和未来(C, D; 2015-2100)变化趋势(Yuan et al., Science, 2023)
图2 高分辨率陆面-生态-水文集成模型框架示意图(Yuan et al., 2018; Ji et al., 2021, 2023)
图3 全球范围内影响太阳能可靠性的敏感脆弱区域和影响显著区分布(Yin et al., NC, 2020)
图4 水文干旱衍生全过程(形成、发展和恢复)解析理论和定量化表征技术(Wu et al., WRR, 2021)
四、团队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邮箱:pengji@nui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