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元宇宙科研团队(原VR与智能系统研究团队、智能感知与通信系统)成立于2021年,由虚拟现实专家潘志庚教授牵头组建。团队成员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省特聘教授、全国优秀青年教师以及国家级与省部级奖获得者等,配置了先进的计算设备和交互设备。目前团队成员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5人、博士生3人、硕士生约40人。先后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项目等资助。团队成员在数字媒体、虚拟人及动画、高质量纹理生成与绘制、情感识别和交互、人机交互、非线性系统与神经形态网络、信号检测与图像处理等方向上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863高科技计划,以及20余项国家基金和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研究,在TPAMI、TVCG、TIP、ACM Multimedia、CVPR、IEEE VR等知名国际期刊、重要会议上发表300多篇论文、授权专利50余件,转让专利10余件,主编或者参编各类教材专著近10部。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   VR/AR与人机交互;

2.   虚拟人及智慧教育;

3.   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4.   忆阻混沌电路与神经形态系统

5.   海洋人工智能预测;

6.   移动边缘计算。

二、团队领军和成员简介

团队领军:潘志庚,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1990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并获硕士学位;1993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突出成绩在1994和1996年分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8年被浙江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2021年加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并组建VR与智能系统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智慧教育,虚拟人等。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虚拟现实技术与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和中国移通联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近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8)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20),省部级奖5项。

团队骨干:李春彪,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忆阻混沌电路与神经形态系统及其应用,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省高校基金、省“333人才”项目、国家博士后面上基金和特别资助等项目10余项,发表核心及SCI论文百余篇。系统性地展开忆阻混沌信息系统的调幅、调频、调偏置研究和动力学系统的多稳态分布调控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Top 1% ES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HCP)和热点论文共十余篇,获国内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二十多项,获2022年度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八届“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2018年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研究类)三等奖,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和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二等奖一项。编著教材《电路电工基础与实训》、《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和合著《Multistability and Hidden Attractors in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担任《电路分析》和《模拟电子技术》等平台课的课程教学工作。

团队骨干:邹荣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执行院长,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及计算机应用领域。担任佳能(苏州)系统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二十年,曾任上海阿尔卡特智能终端设备有限公司 R&D 研发中心总监和ITS 事业部总监,以及微软(中国)研究院负责合作与项目部经理。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多媒体探究所)。在高校计算机研究和教学领域工作十六年,并担任模式识别教研室主任和CG&CAD 教研室副主任等职务。后在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并担任高级研发管理岗位工作二十余年。在软件研发、产品、研究和管理方面工作已经有三十多年,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AI)、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在虚拟现实在人力资源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发表论文三十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十余项,出版编著二部(合作)。同时,在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到企业经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跨国公司所从事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管理方面所进行了先导性的探索和研究,并在人才培养、过程改善(CMMI5)和管理体制(ISO,QMS)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将不同的文化、理念、制度和管理方法结合中国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取得了企业预期的、稳定的和持续性的发展。

团队骨干:庄礼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1月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23年加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入选国家高端境外专家及省高层次人才,曾主持国家及省级项目十余项, 发表SCI及IE论文80余篇及数个学术专着,曾任IEEE Access 期刊副编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期刊创刊主编委,学术兼职现任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系统, 虚拟机器人, 计算机视觉运用及医学图像处理。

团队骨干:周先春,安徽庐江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IEEE Member,主要从事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智能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团队骨干:孙文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入选对象。2018年在南京理工大学获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8-202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深圳大学从事联合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主要从事深度学习、人脸图像分析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7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团队骨干:李昌利,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士和博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公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盲信号处理及数字图像处理。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培养研究生四十余名。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五项;获国内授权发明二十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十余项。出版《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傅里叶变换及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低截获概率雷达侦察信号分析及可信性评估》等教材与专著。  近期主要研究兴趣包括:  (1) 元宇宙相关技术:视觉定位(SLAM)、AR视频增强等; (2) 数字图像处理:低照度图像增强、图像取证等;(3) 智能信号处理:盲源分离、光纤振动信号分析等; (4)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基于AI的交通流预测与小分子化合物预测等。

团队骨干:冯浩,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智能算法、智能控制及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ISA Transaction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主持完成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1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人才启动经费项目1项、横向课题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计划项目等。

团队骨干:汤龙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湖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7-2018年公派留学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多年来围绕基于最优化理论的多视角学习、弱监督学习、小样本学习、零样本学习、可拓智能等开展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部级课题若干,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十余篇;2020年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刊“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青年编委,同年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

团队骨干:李致金副教授,硕导,人工智能学院。研究方向:图像处理及机器视觉、机器人应用、工业自动化。在智能制造、自动化领域耕耘30年,所做项目多填补行业空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团队骨干:张红春,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美国The City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获得计算机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雷神公司、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科研单位工作。从事计算机模式并行运算开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超级计算机系统管理等科研工作,2022年9月加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和数字孪生研究工作。承担多门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和双语教学工作。获得Redhat正式颁发的Linux系统管理员证书,发表多篇合作论文。

团队骨干:Mithun Mukherjee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聘教授、龙山学者,IEEE高级会员,2015年,在印度理工学院巴特那分校完成了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物联网、移动边缘计算、触觉互联网和超可靠低延迟通信。他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150多篇论文,授权1项发明专利。他是2016 EAI WICON、2017 IEEE SigTelCom、2018 IEEE Systems Journal和2018 IEEE ANTS最佳论文奖的获得者。他是许多著名杂志和会议的定期审稿人/首席客座编辑,担任各种会议的TPC成员/主席。他担任《IEEE Future Networks Tech Focus》的总编辑,担任IEEE标准协会O-RAN Industry Relations秘书。

团队骨干:王丽娜女,1979年4月生。博士、硕士生导师,2016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执教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江苏省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委会会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目前从事海洋人工智能预测、离群检测算法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期刊4篇,EI收录6篇,北大核心论文14篇。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南方海洋实验室科研项目子项1项,主研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2项。


团队骨干:王红林,博士,硕士生导师,参与国家气象行业专项项目《气象科技项目/成果管理评估系统》1期/2期的建设工作;201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2013年中华网杯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二等奖;2016年主持了深圳市气象局的高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开发项目子项目;2017年《基于WSN的校园安全及疫情监测平台》的项目获批南京江北新区高级人才计划资助项目;2018年主持江苏省科技厅下达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校园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研发》;2018年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项目。

团队骨干:刘婷女,江苏泰州人,1989年10月出生,东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5G/6G移动通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团队骨干:吴全人工智能学院讲师。2021年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多源遥感图像处理和视觉导航等领域研究。在Pattern Recognition、IEEE GEOSCI REMOTE S,MEASUREMENT、Infrared Physics &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1项,参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团队骨干:杨菁2016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2021年得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2017年至2021年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方向包括图算法、组合优化、计算机/机器人视觉、图神经网络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R、CVIU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2022年加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团队骨干:杨博,在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微惯性仪表与先进导航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徐晓苏教授。于2017.09-2018.09期间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计算科学系联合培养,合作导师为张宏院士。2020.12至今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学院,任职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主持江苏省创新创业博士等科研项目,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总装“十三五”预研等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6篇SCI文章,3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学术报告,包括ICRA等机器人领域顶会。此外,与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科研人员保持合作与联系,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

团队骨干:刘涛,专注于信号处理(signal processing)领域,涉及统计信号处理,循环平稳信号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Signal Process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等知名国际期刊。

团队骨干:陈能仑,20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计算机系,获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以及计算机视觉相关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涵盖多模态学习、数字几何建模、医学影像处理、自监督学习、场景理解以及形状匹配。系统性地开展三维形状分析、多模态自监督学习等研究课题。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如CVPR、SIGGRAPH、TVCG、TMI等)上共计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篇。

团队骨干:杨维熠,工学博士,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讲师,元宇宙研究院成员。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联合培养一年,师从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美国生物医学研究院院士、IEEE Fellow的Robert E Kearney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智能诊断系统的开发等。硕博连读期间,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烁科雏鹰奖学金、两次通信之星(一等奖、优秀奖)、三次优秀研究生称号、三次研究生优秀奖学金(一等、二等)、五次学业奖学金、越博动力奖学金等(共计超十五万元)。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5篇SCI论文(两篇一区、两篇二区、一篇三区),并参与了11篇SCI论文余1篇EI会议论文。根据谷歌学术,论文总被引次数超过300,其中单篇最高被引用110次。曾担任Information Fusion,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等国际高水平SCI期刊审稿人。

团队骨干:张家成,讲师,本硕博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主要研究非高斯与非平稳环境下的无线电信号参数估计与信源定位,发表SCI和EI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通信作者2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一项,合著《相关熵与循环相关熵信号处理导论》,担任《电路II》,《电路分析基础(全英文)》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团队骨干:李迪超,讲师,主要研究推荐系统,主持省高校基金,发表CCF-A类,CCF-B类期刊论文各一篇。

团队骨干:张考,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2016和2020年分别获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20.12-2023.2武汉大学重点资助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图像与视频处理,视觉显著性建模。在IEEE TIP/TCSVT/TMM、ISPRS JP&RS等发表期刊论文6篇,会议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 4 项。曾获2014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2016年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最佳海报奖(合作论文),2017年IEEE ICME Salient360! 挑战赛最佳学生奖,2018年IEEE ICME Salient360! 挑战赛图像赛大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岗位项目、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等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目前担任IEEE TIP/TMM/JSTARS/GRSL和IEEE ICIP/ICME/ICASSP等国际期刊会议审稿人。

团队骨干:丁鑫,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讲师,元宇宙研究团队成员。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硕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后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统计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深度生成模型、模型压缩、自监督学习、小样本学习、手势识别、图像分析等。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等高水平国际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

三、团队科技创新亮点

团队成员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863高科技计划,以及10余项国家基金和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研究,在PAMI、TVCG、TIP、ACM Multimedia、CVPR、IEEE VR等知名国际期刊、重要会议上发表100多篇论文。


四、团队联系邮箱

潘志庚 4439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