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师资博士后全球邀约


时间:2024-10-17   浏览:10

一、学校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教育部近三轮学科评估中蝉联A+。

学校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等9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生态学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气象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大气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0个本科专业(不含专业方向)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9个学科领域。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任教师2300余人,外聘教师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6人、IAA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11人、省部级人才500余人。现拥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55个。

二、招收类型

1. “攀登计划”博士后:依托我校申请且获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博士后人才专项等项目的博士后,项目获批后同时签订师资博士后协议及优秀师资协议,办结出站手续后可直接入职学校优秀师资。

2. 师资博士后:通过学校人才面试,作为学校优秀师资储备的博士后,签订师资博士后协议,满足留校条件且办结出站手续后可入职学校优秀师资。

三、招聘数量

每年面向海内外高薪招聘80名左右博士后研究人员 (师资博士后、“攀登计划”博士后)。

四、申请条件

1.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良好思想品德。

2.已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或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攀登计划”博士后要求博士毕业学校为国(境)内外知名高校(2024QS排名前200)或博士毕业学科为世界一流学科。

3. 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1990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较强的科研创新潜能。

4. 须在我校全职全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资博士后聘期一般为2年,“攀登计划”博士后聘期为3年。

五、相关政策与待遇

1. 职业发展前景广阔:“攀登计划”博士后签订师资博士后协议和优秀师资协议,办结出站手续后可直接入职我校,给予江苏省高校事业编制,并提供安家费不低于100万元,科研启动费不低于50万元。师资博士后签订师资博士后协议,满足留校条件且办结出站手续后可入职我校,并按当年人才引进标准提供安家费和人才启动费。

2. 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师资博士后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税前),标准25-50万元/年。2024QS排名前50高校博士毕业生年薪标准达50万元/年,2024QS排名前100高校博士毕业生年薪标准为40万元/年。在站期间同时获得国家或者地方博士后人才项目支持,则在原薪酬基础之上叠加国家或者地方项目待遇。特别优秀者各类资助叠加年薪可达百万元。

3. 可享绿色职称通道:师资博士后在站期间,符合条件的可申报高级职称。“攀登计划”博士后设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参照入职即评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4. 人才服务保障优质:按南京市政策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提供2年精装修公寓周转(拎包入住,免租金),享受与校内教职工同等工会、餐补、子女教育等福利待遇。

六、科研申报项目

七、学科需求

学科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海洋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工程、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公共管理、法律。

附件1:学院联系方式.xlsx

附件2:博士后招聘需求团队简介.xlsx

八、政策咨询

人事处博士后管理科联系方式

联系人:朱老师,电话:+86-25-58235195

邮箱:bsh@nuist.edu.cn(注明应聘“师资博士后”或“攀登计划”博士后)

九、重点团队简介

1、中高纬气候变化与东亚极端气候(团队负责人:王会军院士)

团队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大气科学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为牵引,开展创新研究。研究方向包括中高纬气候变异与机理、东亚极端气候年际年代际变化机理、短期气候预测理论与方法等。

需求专业:大气科学专业

需求数量:2-3名

https://faculty.nuist.edu.cn/WangHuijun/zh_CN/index/75153/list/index.htm02

2、陆气相互作用团队(团队负责人:陈海山)

团队依托大气科学一流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开展陆面模式、陆气相互作用、人类活动有关陆面过程、气候变化对水文生态影响等方面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2017年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需求专业:气象、水文、生态、地理、遥感等相近专业

需求人数:4名

https://mp.weixin.qq.com/s/gAYf-4oIhGa_25HpaIY60Q

3、物理海洋和数值模拟(团队负责人:董昌明)

本团队所致力于中尺度及亚中尺度涡旋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机制的创新探索,利用世界领先的地球流体旋转实验平台,结合数值模拟、卫星遥感及现场观测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开展高精度仿真模拟与综合研究。

需求专业:物理海洋学;人工智能海洋学

需求人数:2名

https://omol.nuist.edu.cn/main.psp

4、海洋系统交叉研究团队(团队负责人:张荣华)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数值模拟、ENSO和气候预测、地球系统多圈层和多尺度过程(包括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的反馈)、人工智能海洋学等。成员包括国家特聘专家、江苏双创团队领军科学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和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等。

需求专业:海洋气象和气候模拟

需求人数:3名

https://faculty.nuist.edu.cn/zhangronghua1/zh_CN/index.htm

5、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管理团队(团队负责人:姜彤)

团队由欧洲科学院院士牵头,围绕气候变化科学、影响、脆弱性和适应的科学问题,长期开展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水碳循环和水文水质影响的模拟和风险预估,研发了SSP1-5人口经济高分辨格网化数据,探索动态暴露度和纳入适应能力的脆弱性风险评估和适应新方法;提出基于影响/风险的极端事件预警关键技术体系,完成IPCC第五次和第六次报告编写;Nature Conmmunications, PNAS等期刊发表600余篇文章,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批知识产权80余件,其中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荣获九项省部级科技和教育奖励。团队多人入列2%全球顶尖科学家行列,为彰显全球气候治理中国话语权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需求专业:1.气候变化影响模拟和影响归因; 2.共享适应路径量化研究

需求人数:2名

https://faculty.nuist.edu.cn/jiangtong/zh_CN/index/94557/list/index.htm

6、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团队负责人:廖宏)

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PNA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近300篇。主持基金委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近30项。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大气化学与天气气候教学团队”、“江苏省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等荣誉奖项。

需求专业: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

需求人数:1-2名

https://faculty.nuist.edu.cn/liaohong/zh_CN/index.htm

7、通信网络与测试技术团队(团队负责人:张治中)

依托教育部、中国气象局、省教育厅和省发改委等科研平台,开展移动通信、卫星通信、通信网测试、气象大数据和气象物联网等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装备发展部、工信部等各类项目50余项,转化产品应用于全国各省市及10个海外市场,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奖共8项,获批江苏省双创(重点)团队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需求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

需求人数:3名

https://dxy.nuist.edu.cn/info/1031/4975.htm

8、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团队(团队负责人:龙伟军)

团队瞄准军民电子信息探测装备智能化战略需求,主要从事新体制雷达及其军、民与气象应用研究,涵盖雷达总体、天线微波、信号处理、目标检测、成像识别、声光电多源感知与信息融合、无线传感网络等领域。

专业需求:雷达探测,信息与通信系统,电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无人系统。               

数量需求:2-3名

https://dxy.nuist.edu.cn/info/1031/4973.htm

9、预测、决策与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团队负责人:巩在武)

团队开展大数据分析、决策理论方法与应用、大群体决策、多属性群决策、博弈理论及应用、应急决策等领域的研究,现有巩在武、屈绍建、孟凡永、蒋军锋、于小兵、王聚杰、蔡玫、熊萍萍等教授,主持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30 项,在《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Nature Communications》《INFORMS Journal on Computing》《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等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人次获得江苏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上海市东方学者”等省部级人才项目,获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需求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需求人数:3名

https://smse.nuist.edu.cn/index.htm

10、供应链管理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邱玉琢)

本团队以“智慧+绿色+应急”供应链管理为特色,致力于低碳物流与供应链系统优、运营管理、生产调度与算法设计、数据挖掘等问题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

需求专业:物流与供应链系统优、运营管理、生产调度与算法设计、数据挖掘相关专业

需求人数:5名

https://rsc.nuist.edu.cn/lslt/2021/0617/c6901a178969/page.psp

十、引培成效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学校通过健全博士后管理制度、提高薪酬待遇、搭建晋升通道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吸引了一批海内外优秀博士来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2023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博士后人才项目13个,省级博士后人才项目21个,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8项,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连续2届蝉联金奖,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也可享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近两年共有6名优秀博士后晋升高级职称。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博士后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博士后的科研创新潜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附件3:南信大博士后引培成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