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简介

水文气候与水文气象团队由中青年学者组成,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次,省部级人才10人次。团队关注水文学、气候学交叉前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分辨率陆面模式研发、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变化、陆面-大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旱事件的影响、水文气象集合预报等。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nce 1篇、Nature子刊4篇。相关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Nature子刊年度亮点文章,应用于国家和地方旱涝防控。

二、团队领军和成员简介

       团队领军:袁星,教授,博导,水文学院院长,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主任,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从事水文气候学研究,主持重点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90余篇。现担任HESSJGR-A、《大气科学学报》等7个期刊编委,CNC-IAHS陆气关系分委会副主席。曾入选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中国气象局年度科技成果奖,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

       团队骨干:陈力,教授,博导,曾任美国沙漠研究院(Desert Research Institute)副教授,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流域水文过程及环境影响,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等水文科学主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团队骨干:于志国,教授,博导,水文院副院长,入选江苏省“333”人才计划。主要从事生态水文/气象领域研究,在Water Research、E S&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专著3部,专利10项,2021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团队骨干:尹君,江苏特聘教授,硕导,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筹)副主任,获得美国杜克大学水文及流体动力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生态水文过程、陆气相互作用、在Nature子刊等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生态水文学》。

       团队骨干:张叶晖,教授,硕导。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结果被IPCC AR5/AR6报告、Nature子刊等引用。

       团队骨干:朱德华,硕导,江苏“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雷达水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雷达与卫星遥感数据在智慧水利、城市内涝风险预警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英国皇家工程院牛顿基金项目等。在HESS等水文科学主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英文专著1部。

       团队骨干:邵伟,教授,硕导,博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江苏省双创博士等项目。主要从事土壤水动力模拟、降雨型滑坡灾害预警等领域的研究,在Journal of HydrologyEngineering Geology等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

       团队骨干:杨娜,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与管理、气候变化与水循环等方面研究。在Journal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remote sensing等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厅级科研项目多项。

       团队骨干:吴杰峰,教授,硕导,龙山学者,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双创博士)。主要从事流域水资源与水旱灾害、生态水文与水环境等相关研究。近年来,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及省部级等项目多项。

       团队骨干:季鹏,副教授,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筹)主任助理,龙山学者。研究方向为高分辨率陆面模式发展、流域水循环演变等。在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等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中科院院长奖”、“中科院大气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

       团队骨干:马凤,副教授,硕导,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极端水文事件检测、归因及预估研究,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等水文气象主要期刊发表论文15篇。

 三、团队科技创新亮点

       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长文“A global transition to flash droughts under climate change”,揭示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干旱由缓旱向骤旱转变的特征,并发现迅速爆发的骤旱或将成为未来干旱的“新常态”,《Science》杂志将该论文选为同期亮点成果,并撰写观点文章进行评论(图1);研制了适合复杂下垫面高分辨率模拟的陆面水文模型并应用于国家和地方业务部门(图2);揭示了太阳辐射的变化对光伏发电间歇性的敏感程度,并给出全球范围内影响太阳能可靠性的敏感脆弱区域和影响显著区分布(图3);提出了系统的水文干旱衍生全过程(形成、发展和恢复)解析理论和定量化表征技术(图4);相关成果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提供了有利的模式工具和理论支撑。

图1 IPCC极端事件特别报告(SREX)各分区中骤旱比例(A, C)及次季节干旱爆发速度(B, D)的历史(A, B; 1951-2014)和未来(C, D; 2015-2100)变化趋势(Yuan et al., Science, 2023)


图2 高分辨率陆面-生态-水文集成模型框架示意图(Yuan et al., 2018; Ji et al., 2021, 2023)

图3 全球范围内影响太阳能可靠性的敏感脆弱区域和影响显著区分布(Yin et al., NC, 2020)


4 水文干旱衍生全过程(形成、发展和恢复)解析理论和定量化表征技术(Wu et al., WRR, 2021)

       四、团队联系邮箱

       联系邮箱:pengji@nui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