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一、概况与定位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成立于2013年11月,是国家体育文化发展战略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渗透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之中,体育文化的普及、提升、发展,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旺。基地积极开展体育文化研究工作,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体育文化繁荣与进步,促进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和发展。

基地自建立以来,积极探索以创新为平台、大学体育部为依托,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的组织发展模式。基地围绕体育学科最新发展前沿,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发挥交叉学科优势,不断加快体育学科建设步伐,提升体育科研水平。基地的建立,为我校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推进社会主义先进体育文化繁荣与发展”规划,为我校研究、制定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划和方针政策,为实现弘扬体育文化,以及科研与教学双赢的目的提供了平台。

二、发展现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基地建设纳入学校人文社科整体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研究基地的人才队伍建设、基地运行和发展、制度规范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有效管理。基地设有主任1名,副主任 1名,秘书1 名,校外专家3名,基地核心研究人员8名。

目前,组织开展了多项体育科研交流活动,举办了多期体育科研学术研讨和讲座。基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优势特长,带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体育科研的政策,优化和整合体育部教学、科研资源,合理进行体育文化研究的视角创新与项目布局,进一步搞活内部开发机制,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突出了体育文化研究自身特色的同时,以体育文化研究为主体,积极培育和发展相关学科研究,形成了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高校体育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为核心的研究特色与发展方向。基地自建成以来,体育学科建设步伐加快,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基地成员共发表各类高级别论文43篇,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19项,出版专著5 本,科研获奖17项。

围绕“健康中国”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学生健康为中心,开展了校园马拉松、体育俱乐部联赛等多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为载体,完成教学改革类项目2项,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推进了以体育文化建设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文化产学研结合。

三、研究特色

1.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透视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研究是我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与突破点,目前已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以及10多项省部级、市厅级和行业协会课题。基地将充分利用原有的研究优势与学术积累,进一步细化研究方向,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因素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力争掀起再一轮的研究高潮,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2.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对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传承与体育文化的挖掘自始至终都是紧密结合的,研究基地将调动学术团队的集体力量,发挥基地研究人员的集聚效果,打造基地研究特色。从宏观和整体上探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价值缘由、传承、挖掘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3.高校体育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基地科研团队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坚持高校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坚持关注体育文化发展与引领高校学生基础教育有机结合。为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基地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开展,我校每年一次的校园体育文化节,倡导师生全员参与,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江苏高校中具有典型的特色、影响力与号召力,为体育文化研究创造了众多的研究视角与机遇。

四、规划与展望

完善运行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吸收和借鉴省内外优秀基地的建设管理经验,进一步细化研究基地的顶层设计与管理规范,不断加强党对研究基地工作的领导,探索提升体育学科科研内生动力制度,推进研究基地建设在制度性布局与运作机制上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基地将不定期开展科研讲座和教师讨论会,多措并举探索科研方法,凝练课题和高水平论文方向,提高体育部教师科研能力。

持续推进高水平研究队伍建设。继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继续组织基地研究人员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体育调研等活动,积极宣讲基地的研究工作,扩大基地的知名度。基地将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盟,引进国内外优秀专家来我校基地进行体育科学研究指导,加强校际和不同学科间的联合,拓展体育研究的路径,在体育科研上实现新的突破。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基地将积极开展体育文化事业,以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精神扎实开展工作,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深入体育科学研究,不断凝炼特色,努力建设成为成果鲜明,既能为学校学科建设服务又能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既能面向社会承接重大课题又能服务地方体育文化事业的高水平科研高地,为弘扬体育文化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