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海洋遥感团队

 一、团队简介

       本团队主要从事海洋光学与微波遥感研究,具体涉及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等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以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2部,在BAMSRSEIEEE TGR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二、团队领军及成员简介


团队领军:何宜军:/博导,院长,江苏省“双创计划”团队带头人,2018-2022教育部高等教育海洋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发表SCI(E)收录一百多篇,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9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微波遥感。


 团队骨干:彪:教授/博导,副院长,国家优青IEEE高级会员,发表SCI文章7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16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研究方向包括卫星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极地海冰遥感、海洋智能信息感知、海气界面移动观测设备研制。

       团队骨干:丘仲锋:教授/博导,副院长,主持国家级项目20多项,发表SCI论文50多篇,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主要从事海洋遥感、陆海统筹环境治理、环境探测、气象海洋信息系统等方面研究。

       团队骨干:孙德勇:教授/博导。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E)论文75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曾获国家海洋局海洋领域优秀科技青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研究方向是水光学和水色遥感。

       团队骨干:林文明:教授/硕导,海洋技术系主任,IEEE高级会员,现任IEEE TRGS期刊编委、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地球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为海洋微波遥感机理和应用,在海洋动力环境探测与数据同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团队骨干:王胜强:教授/硕导,2014年博士毕业于名古屋大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课题,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等。从事海洋光学和水环境遥感等工作。

三、团队科技创新亮点

       3.1 发展了新型多尺度全极化海面微波散射模型,揭示了复杂海况微波遥感机理;突破了多源卫星台风定量遥感关键技术,构建了长时间序列全球热带气旋高分辨率海面风场数据集;建立了海洋气象和灾害(溢油)人工智能探测方法;研制了海气界面多参数移动观测设备。

基于多源卫星(合成孔径雷达、辐射计)观测获取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奥鹿”生命周期内的强度和结构时空演化过程。

基于卫星遥感的海洋溢油人工智能探测框架和结果

       3.2开展了海面风场遥感全链路研究,建立了新体制微波散射计研究方法体系,发展了海面雷达后向散射影响机制理论,构建了海面风场地球物理新模型,提出了星载微波散射计数据质量控制新方法,研制了自主多源卫星遥感海面风场融合产品。

3 中法海洋卫星散射计艺术效果图

(a)                                                       (b)

4 CFOSAT新体制散射计2019年的风场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ERA5)的对比结果:(a)风速;(b)风向

5 研发的多源卫星融合风场产品在“海洋实况”微信小程序展示,累计访问量逾10万人次

       3.3中国近海典型浮游植物类群比吸收特征的量化;中国近海典型浮游植物色素浓度的遥感反演;建立了基于色素补偿模型的浮游植物打包效应有效量化方案;建立了基于全球海域的浮游植物粒径等级量化模型;定量揭示了全球海域Qa*TChla、等效粒径之间的内在联系。

1998-2019年研究区16种典型浮游植物色素浓度的季节平均分布图

三个变量之间的标准化信息流分布

四、团队联系邮箱

       sslin@nuist.edu.cn